My Opinion on Data Storage of Sony A7R2 and Apple iPhone 8 Photos

此文章內容節錄自本人筆記「個人的照片與影片整理方針.docx」

因為這幾天身體不太舒服,所以我決定待在室內整理照片並順便分享自己對於「照片收納」的經驗與「資料長儲存」的看法。

自從我入手「Sony A7R2單眼相機」以後,便開始重新檢討自己對於「生活照片」的整理與「資料封存」的做法。不過先強調,這篇文章純粹是我「非專業」的角度所歸納出來的做法,僅提供大家參考。


以下是我外出常攜帶的「設備」或使用的「軟體」:

    1. Apple MacBook 12 筆電 (macOS, Intel Core m7, 8GB RAM, 512GB SSD)

    2. Apple iPhone 8 手機 (64GB)

    3. Pioneer BDR-XD07LE 藍光機 (搭配單片裝空白Panasonic BD-R 25GB 4x)

    4. Sony A7R2 相機 (搭配SEL1635GM, SEL2470GM, SEL70200GM)

    5. PhaseOne Capture One Pro 11.3.2 軟體 


為什麼我會重新檢視自己整理照片的方法?

如同大部份的人一樣,過去我也會隨身攜帶超大容量的隨身硬碟,並且將所有的資料通通都丟丟進去(當然也有上傳雲端硬碟)。但這個習慣直到近年使用新「iPhone」手機與「Sony」相機以後,讓我開始感到棘手。


過去這樣的作法讓我遇到哪些問題呢?

    1. 硬碟與記憶卡不知不覺越買越多,傻瓜式移置照片的方法並非長久之計。

    2. Apple手機的「相片格式」未必是JPEG,也希望手機以「最低失真」的方式紀錄影像。

    3. 難以立即與三五好友分享自己過去的回憶,短時間也不易以主題找尋特定的照片。

    4. 存取手機、相機、攝影機的影音內容時,難以透過時間就順利找出所需的內容。


首先對我而言,「硬碟」與「記憶卡」都不能算是很好的「資料長儲存」方案,因為我曾經幫朋友們修過幾次硬碟電路板(硬碟如果長時間靜置,其「S.M.A.R.T監測」的數據未必都具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其次廉價「記憶卡」發生電荷洩漏而丟失資料的概率很高(目前實用的「資料保質期(Data retention)」主要是靠「糾錯碼(ECC)」與配合「改變不同的判讀電壓」來延長;這在IEEE容易找到相關論文)。

或許有人會說:「那就自組NAS或使用Google雲端呀!Google相簿甚至還有免費且無上限的高畫質儲存空間呢!以我家目前「外網」上下對稱10Gpbs的速率來說(月租約1200台幣),確實具備以「雲端儲存」取代「本地儲存」的外部條件。但以每張近90MB大小的數位底片來計算,2TB容量也只能存放2萬多張而已,這還不包含存放其它4K短片的需求!

另外,針對「存放資料需求本質」深層的思索,自己得承認大部份的資料根本不需要考量存取的便利性,且目前也找不到比藍光光碟媒介更適合資料長儲存的選項。縱使我們將當前各大廠商所宣稱的「藍光光碟壽命」打對折,依然仍俱備「不必考量讀取設備的損耗」、「儲存不耗電」、「不怕勒索病毒」與「資料保質期夠長(存放得當的情況下,CD與DVD也沒如網路謠傳的容易損壞)」等優點。而Google相簿所提供的「免費高畫質無限容量」方案,現仍難以滿足我對「相片原始保真」的需求,且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相信未來不久取消「免費無限容量」是可以預見的,屆時問題只會更加棘手。

再來,Apple手機所產生的相片格式也未必是JPEG!我也必須規劃一個較佳的歸檔方式,除了收納手機與相機的照片外,也要兼顧光碟片能快速預覽的便利性。通常我的做法是先「按時間軸或關聯收納不同裝置的相片」並同時建立「數位底片的預覽圖」,歸檔後再挑選出適合與朋友分享的照片張貼於網誌。


目前我針對「照片整理」與「封存藍光光碟」所規劃的一套做法:

    a. 建立Capture One專案(軟體內所使用的「會話」一詞,即我們理解的專案之意)

    b. 建立「手機照片」與「預覽用」的資料夾於Capture One專案的資料夾內

    c. 使用AirDrop將同一天手機的照片與影片上傳至電腦的「手機照片」資料夾內

    d. 挑選同一天在「手機照片」資料夾內需要預覽的照片轉檔成JPEG

    e. 將同一天「相機數位底片」與「JPEG格式的手機照片」匯入Capture One專案

    f. 用Capture One處理完照片後,匯出預覽用JPEG格式的照片並上傳Google相簿

    g. 將google相簿內同一天或有關連的相片,打包並下載至電腦的「預覽用」資料夾內

    h. 重複步驟c至步驟g,直到整個專案資料夾接近藍光光碟容量後進行資料燒錄


這樣做的好處:

    1. 如果藍光光碟品質良好且存放得宜,則資料安全的風險因子將僅剩火損。

    2. 藍光光碟內有一份預覽照片,對於數位底片的預覽與挑選都將更加便捷。

    3. 不同設備的照片或影片,都已依照時間軸收納集中一起,未來不必東翻西找。

    4. 可以完全不必再佔用雲端硬碟、隨身硬碟、手機與電腦的空間。

    5. 適合瀏覽或分享的照片皆已在網誌或Google相簿上,平常也沒有存取光碟的必要。

    6. 幾乎不必擔心勒索病毒的危害,光碟機故障可以隨時再換。

    7. 比起CD/DVD的光碟媒介,縱使藍光片號稱的存放壽命打了對折,也遠長於硬碟。


以實例演示我「照片整理」與「封存藍光光碟」的作法:


步驟一、為了開始全新階段的照片整理,首先,開啟Capture One並點選「新會話」。(「會話」一詞,有點類似於在某軟體建立「專案」的意味)

步驟二、創建一個「名稱」為「20191223_Fotos」的「會話」。然後把「位置」指定在容量充足的暫存位置(其他參數則預設即可)。習慣上,「會話」名稱開頭的日期是指這份資料整理的日期起始,而「Fotos」純粹是指德語「照片」之意。(指定位置會產生名為「20191223_Fotos」)

步驟三、建立一個「20191223_1223手機」資料夾於稍早建立的「會話」資料夾內。目的是為了能收錄同時期在手機的照片與影片。

步驟四、選取手機對應日期的照片與影片,並透過AirDrop傳送到電腦。傳送完以後,通常我會將選取項目進一步直接刪除(手機的垃圾桶有30天的後悔期;目前我並不使用iCloud進行相片與影片備份)。

步驟五、全選電腦內剛從手機AirDrop進來的照片,並點選滑鼠右鍵選單內的「打開」。

步驟六、透過macOS內建的「預覽程式」,進行手機照片的挑選。(不喜歡的照片可以直接刪除)

步驟七、選擇需要進行Capture One編修的照片後,並點選滑手右鍵選單內的「輸出為…」。(注意!請不要同時選擇不同格式的照片,輸出會失敗)

步驟八、新增「20191223_jpg」資料夾並匯出JPEG格式的照片至該資料夾內,同時記得修改「選項」,並將其格式改成「JPEG」與品質調至「最佳」。(原格式為JPEG的照片或MOV影片,則請以複製方式移動到該資料夾內)

步驟九、將原先從手機透過AirDrop匯入且經過挑選留存的相片與影片移置至「20191223_1223手機」內。(如果移入照片的日期範圍有增加,則修改資料夾名稱,例如:照片的日期範圍已包含至28號,則將資料夾名稱更改成「20191223_1228手機」,依此類推)

步驟十、使用Capture One開啟已經存在的「20191223_Fotos」「會話」,然後選擇「20191223_jpg」資料夾並「導入」全部圖像。然後當全部圖像都順利導入後,便可刪除該資料夾(因為Capture One的「導入圖像」功能會複製一份新的照片到該「會話」資料夾的「Capture」子資料夾內)

步驟十一、接下來換「導入」對應日期的「數位底片(ARW類型的檔案)」。(在來源是記憶卡的情況下,我會勾選「拷貝後抹除圖像」。因為Capture One的「導入圖像」會重新副本檔案至「會話」資料夾內的「Capture」子資料夾。所以沒事可以不必先將記憶卡的內容複製到硬碟,造成沒有必要的SSD讀寫。即,「圖像」如果順利導入,來源就可以砍了)

請注意!手機一般會自動切換時區而改變時間,但相機通常需要手動處理,我的習慣是選擇統一固定為台灣時區(要非常注意)。例如:當手機照片顯示為瑞士時間下午7點,則對應找尋相機內隔天的資料夾,因為台灣時間已經跨夜。

步驟十二、使用Capture One編輯完「會話」資料夾內「拍攝文件夾」內所有的照片後,就可以選取該資料夾內所有的「照片(圖像)」(不要選影片)並點選「沖洗概要」內的「處理」按鈕進行匯出。(匯出的照片會在「會話」資料夾內的「Output」資料夾內,於此不詳述Capture One的其它操作)

    我常用的匯出設定如下:

    「水印」的參數:圖像Qr-Code, 像素, Microsoft Sans Serif(75.0), 透明50, 刻度100, 水平線 -50, 垂直線 -50

    「基本」的參數:JPEG, 質量100, ICC sRGB, 300像素/英吋, 長邊3840px

步驟十三、完成照片匯出以後,再將這些的照片移動至「選擇資料夾」(其實這個操作就只是將「會話」資料夾中「Capture」子資料夾內被選擇的照片,搬到另一個「Select」子資料夾內而已)

步驟十四、將「會話」資料夾中「Output」子資料夾的照片上傳雲端硬碟,上傳成功以後再刪除「Output」內所有的照片。

步驟十五、將相簿名稱設定為「20191223_Lausanne」,然後點選「Download all」下載所有照片(我常以「時間」加「地點」的方式作為相簿名稱的命名規則。另外,因「網誌圖庫」與「Google相簿」分屬於不同獨立的空間,所以當我將需要的照片匯入網誌以後,便會直接刪除Google相簿內所有的照片)

步驟十六、將稍早從Google相簿打包下載的「20191223_Lausanne」壓縮檔,在「會話」資料夾中「Preview」子資料夾內解壓縮。(假如「Preview」資料夾尚未建立,則以手動方式為之。另外,如果資料「Capture」子資料夾內尚有其他影片,則在上傳Youtube後一併移入「Preview」子資料夾內對應的資料夾內)

    我自己習慣的Youtube設定(提醒我自己用):標題 地名123, 勾for kids, 設Recording date, 授權選標準, 分類選人與網誌, 勾Allow embedding, 其他一律不勾或空白。(檢查解析度是否達1080p)

步驟十七、在「會話」文件夾內「廢紙簍文件夾」點選滑鼠右鍵,並於選單點選「清空會話廢紙簍」。(也可直接將「會話」資料夾下「Output」、「Trash」等子資料夾內的照片刪光;如果「Capture」子資料夾內還有照片,則代表仍有照片待處理)

步驟十八、重複「步驟四」到「步驟十七」,直到整個「會話」資料夾大小介於21GB~22GB(假設使用25GB藍光空白片)。如果預期直接加入整批新照片會使「會話」資料夾超過22GB,則改以小數量的方式加入照片並隨時查看加入照片後的資料夾大小。而如果同一天的照片因為容量限制而無法收錄在同一天的資料夾內,則以相同資料夾名稱增加後綴A與後綴B的方式,分拆在不同的「會話」內(建議每片藍光光碟的空間利用率盡可能在85%以上)

步驟十九、打開「會話」資料夾「20191223_Fotos」,檢查「Capture」子資料夾內是否還有照片待處理,也檢查「Output」與「Trash」等子資料夾是否已經刪除清空。然後採用2x的燒錄速率將內容寫入光碟,光碟名稱也使用「20191223_Fotos」,完成燒錄後macOS會再複檢光碟內資料。(完成燒錄後,整個「會話」資料夾便可刪除)

步驟二十、燒錄完以後,完成整個照片的整理與封存。(通常我會將光碟目錄與內容建檔管理,光碟兩份副本並異地保存)


結論:

自從開始使用藍光光碟進行「有序的資料封存」後,不但尋找資料的效率增加,也幾乎沒有本機與雲端磁碟空間的需求。所以我認為定期整理封存影音資料於藍光光碟中,是目前相當不錯的做法。(醒醒吧!沒有那麼多私人資料需要雲端待命或隨身攜帶的必要)

假設以藍光光碟每片平均22GB的大小來封存資料,45片的藍光片即約等於1TB的硬碟容量。體積貌似變大許多,但實際佔用的體積也很有限。目前偏好使用單層藍光片的原因,純粹是因為自己對於多層高容量藍光片的信心不足,並希望15至20年間不必再頻繁轉錄或檢查資料。另外,依自己近期轉錄國小時期CD/DVD光碟的經驗,放置於普通塑膠箱內的上百張光碟片無一損壞!這個結果也使我認為,具「一定品質的藍光光碟」應該也能安全地保存資料至下次轉錄新媒介的時間。

我也認為,當我們在選擇資料保存的作法時,往往也需要考量自身在娑婆世界的壽命必要性,而不必太過於糾結儲存媒介金剛不壞的程度,因為每隔20年移轉資料至下一代成熟的新媒介是很合理的。我也相信,當所有資料都有序的封存時,根本也少有需要大量再備份的情形。


佚事:

我大學時期,曾經因為教授介紹,幫忙修理某家小醫院院長的隨身硬碟。當時我印象深刻,那是一顆750GB的希捷,裡面資料將近500GB,但是讀寫臂一上電就咬死(應該摔到),BIOS當然也不可能順利識別。(總之,當我把所有資料全救出來的時候,我很感謝收到一個蜂蜜蛋糕)總之,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有人會需要隨身攜帶一顆超大的隨身硬碟並且將其一生的資料都放在同一顆硬碟而沒有備份呢?

Comments